让知识回家
一站式收藏您的阅读与创作
图片
【儒道释家】人生止于何处? 《诗》云:“缗蛮黄鸟,止于丘隅。”子曰:“于止,知其所止,可以人而不如鸟乎!”鸟儿都知道止于何处,人可以不如鸟儿吗?但事实却是人们并不知人生应当止于何处。人生若不知止于何处,如回家没路,射箭没靶。 知止而后有定,定而后能静,静而后能安,安而后能虑,虑而后能得。物有本末,事有终始,知所先后,则近道矣。知人生止于何处,人才有目标,人生之路才会避免走偏。故人止于何处对于人而言,异常重要。 今人所论之止实乃小道,如止于某种职业。记得小时候,老师常常让同学们谈未来的梦想,很多人就说想做医生或者老师或者其他职业。如止于名利,从小的梦想是长大当官或者做生意挣钱。最厉害是人生止于为国效力,可人们连自己都没搞清楚,更不知何为国,不过是孩子们常闻大人所教,摇唇弄舌罢了。欲治其国,先齐其家,欲齐齐家,先修其身。 不知止,人就不如鸟。那么人应该止于何处呢?应该有两个层面,一个是身体,一个是精神。曾子有疾,召门弟子曰:“启予足!启予手!诗云'战战兢兢,如临深渊,如履薄冰。’而今而后,吾知免夫!小子!”珍爱生命,爱惜身体,天赐的身体与寿命至死之时,完完整整还给天。老子说:“人从出生至死亡。长寿的人有十分之三;短命而亡的人有十分之三;人本来可以活得长久些,却自己走向死亡之路,也占十分之三。命虽有天定,但是本有天寿,却自己把自己作践死的人也有十分之三。 相对于身体而言,精神的重要性远远胜过身体,精神就是人心,身之主宰谓之心。人心决定了人的行为,人心区分君子与小人,人心区分人与禽兽。孟子说:心有四端,恻隐之心,仁之端也;羞恶之心,义之端也;辞让之心,礼之端也;是非之心,智之端也。人之有是四端也,犹其有四体也。扩充人心之四端,就是存心养心。不扩充此四端,那么人心就会蔽于物欲,久而久之,人心就会彻底失去。扩充四端,止于至善之地,就是尽心,然后可知性知天,就是悟道,就是掌握宇宙人生终极秘密,就是圣人。 阳明先生说:“至善者,心之本体。” 心之本体就是性,天赐予人性,人性至善。 松柏的种子长成松柏,这是天道法则,松柏无法改变。猴子的儿子,只能长成猴子,这也是天道法则,猴子无法改变。但人不一样,人有心,人心可自主选择善恶,在诱惑面前,有人服从诱惑,有人克服诱惑,服从良知。人格高低也因此区分,君子与小人也因此区分。 公都子问曰:“钧是人也,或为大人,或为小人,何也?”孟子曰:“从其大体为大人,从其小体为小人。”曰:“钧是人也,或从其大体,或从其小体,何也?”曰:“耳目之官不思,而蔽于物,物交物,则引之而已矣。心之官则思,思则得之,不思则不得也。 人人皆有良知,良知不虑而知,不学而能。致良知,就是止于至善手段。人有良知而不知致,那么就是自绝于本心,不可能止于至善,终其一生皆被物欲牵引,如同行尸走肉而不自知。 良知,是天赐与人最宝贵的礼物,蒙蔽良知,是自绝于天。 人生止于何处,身体止于完整,人心止于至善。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